實習生日記


地點:德國東西文物修復中心


張素雯 2001 年 9 月




 

台灣學生在台灣修復資料貧乏與訓練機構不足的環境下,若欲學習修復,除了遠渡重洋、透過語言障礙來吸洋墨水,無他法可尋。

因此,打從下定決心學習修復,我先得工作存學費,上網找學校資料,決定好方向後,再從台北到義大利學習一年的語言,其間並每週搭兩個半小時的火車到羅馬與中央修復學院首席修復教師 Domenico De Palo 先生學習修復色彩。之後就讀羅馬的修復學校主修油畫修復,並在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旅居羅馬的音樂家李逸寧,在她熱心幫忙下,介紹我到德國東西文物修復中心實習。

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所見所學非常多,我參與了三張紙上油畫的修復,並學習紙畫的接補裂縫、清洗壓平,羊皮畫的處理方法,使用各式機器,還見識到中國文徵明山水、日本大師雪舟作品的揭補、裱褙,以及作品記錄與影像科技的應用。除了修復技術上的東西,我想我得到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反省,聽華小姐侃侃而談,以中西紙類修復的概況,也不禁感染到了她對台灣修復教育的憂心。

以學生的身份,我願意將我所知的與大家討論,並提供實習中所參與修復的作品修復過程記錄,以及義大利修復學校資料,希望能給有興趣學習修復的人或對修復教育體系有興趣的人提供一些參考並也請不吝指教。

以下在此期間所參與的修復工作之一,為德國 Mannheim 著名畫家 R. Baerwind 所繪,描寫二次大戰情景的紙上油畫的保存狀況與修復過程簡介


HICA

.............................................................................................................................................................................................

修復札記



紙上油畫修復

作者:R. Baerwind
尺寸:長 99.5 cm ×寬 74.5 cm
材質:油彩繪於紙板上
作品年代:1940 年
修復前保存狀況:
紙板因受潮而嚴重變形成波浪狀鼓起,四角有嚴重磨損缺角情況,紙板周圍用鐵釘直接固定於畫框上,因此而產生的明顯缺洞。畫面則可能因與其他未乾畫面疊放,而沾有油彩及多處摩擦掉色痕跡,並因保存不佳而灰塵許多。


修復步驟:

將畫從畫框取出,把鐵釘拔出,先除去灰塵,置於溫溼控制箱中慢慢提高濕度使其柔軟,過程中多次取出透氣再放入,以免生黴,待畫舒展後放入壓畫機隔 Holitex、吸水紙、厚毛氈,慢慢加壓數週,使其平整,期間並不時更換吸水紙、毛氈吸去多餘水分。(圖 1: 畫作壓平後,修復前局部)清潔畫面:因畫面上未有保護漆,經測試發現顏色對溶劑敏感,因此決定使用溫和的中性肥皂溶液與 Methyl- hydroxyaethy Cellulose 混合液,以棉花籤沾取極少的量輕拭畫面,並馬上擦乾隨時加壓,以免紙板再次受潮變形,而沾黏油彩及雜質部份則以手術刀慢慢清除。

補四周磨損缺角:先以堅固的紙片邊緣磨薄,插入裂開的紙板層中,作為支架,再以紙漿加漿糊調和,上下層層加皮紙黏補於缺角處,並加壓定型上膠,最後再修磨出自然的紙形(圖 2)。另外以石膏調膠補釘孔及缺洞。

全色:先使用水性顏料在缺色處補上底色,再以凡尼斯顏料(varnish color)做最後修潤,最後缺少光澤部份則使用少量 Matt varnish 於其上。(圖 3:補色後)
裝框:原畫框內加入細木條調整成適合畫作尺寸,並在框與畫面接觸部份加上一無酸瓦愣紙條以緩和畫面與畫框之間的壓力,置入畫作後,以兩層無酸卡紙覆蓋住背面,並以皮紙條封合住邊緣,防止灰塵進入,固定上掛勾後即告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