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赴美展出事件


1996

談古畫破損因素及外借展覽

華海燕【本文轉載自紙博季刊1996年春季刊】

中國古畫破損的重要因素

(1) 畫材自然老化:

a. 紙絹皆為碳水化合物,隨著年代增長,其纖維間的分子結合力也便會自然減弱。
b. 紙絹表面多塗有膠礬,日久便易脆裂破損。
c. 抗張力、抗撕裂強度及抗磨擦力會隨時間的增長而減退。
d. 原來柔軟的纖維隨著時間增長而發硬變脆,失去彈性,不易折捲。
e. 紙呈酸性更會促使紙張黃劣,而加速自然老化。
f. 絹職表面天然光澤保護層會經畫品多次捲展而破損。

(2) 漿糊黏合性退化:

a. 一張大畫多由數張紙連接而成,接合處會隨著黏性的退化而開口。
b. 畫心與第一層褙紙會隨著黏性的退化而脫離,會使畫面小塊絹片及紙片容易剝落。
c. 畫心與四周的鑲料黏合處會隨著黏性的退化而分離。
d. 背面的2-3層覆背會隨著黏性的退化而空心。
e. 紙張與絹料隨溫濕度的變化而伸縮膨脹,強烈時常會拉開部分黏合處。

(3) 與環境的平衡:

健康的畫在本身的濕度與環境相差不大時,能自動與環境取得平衡及穩定。古畫衰老,很難適應環境溫濕的變化以致於無法與環境取得平衡。
a. 掛軸手卷由各種不同材料組合而成,各部分對溫度、濕度、光線、氣壓反應也不同,以上反應如有激烈變化時,也會造成組合材料的破壞。
b. 古紙厚薄不一,紙漿分佈不均勻,伸縮係數亦不同,整張紙中各小部份所含的水份發生差異,常是造成紙張不平的因素。
c. 古絹疏鬆,經緯線對溫濕所造成的伸縮亦不一致,而容易斷裂。

(4) 立軸手卷收捲的問題:

a. 地桿軸心只有3-4公分,弧度不夠,捲緊時容易造成各層的磨擦,太鬆時則又易起摺紋,因此要捲得鬆緊適度,內外一致才行。
b. 捲時左右手力量不同,而且每人用力習慣與捲法不同,故經手多人,畫作容易受損。
c. 一旦收捲不當,紙的表面強力因此受損,抵抗磨擦的物理性減弱,紙面光滑度也會隨著減退,而促使紙的表面發毛磨擦畫面。
d. 每次開展捲起都是一種震動,引起剝落。

(5) 立軸掛起的改變:

a. 傳統捲法畫心朝內捲起放置盒內,可保持恆溫、恆濕並防光。一旦取出掛起,全面曝光,光線、溫度、濕度、氣壓、空氣成分改變,使紙張纖維中的分子加速水解及氧化反應,而增加立軸劣化。
b. 掛起時畫身往下垂,整張畫的力量單靠細老的天桿來支持,是會引起很大的物理變化的。
c. 木製天桿地軸與掛畫的繩子已老舊,不再堅固。其強度是否已到極點,無法做扳折試驗,若突然折斷跌落,會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傷,極為危險。靠近天桿地軸的綾料多次折捲,受力處也易斷裂。

(6) 手卷的問題:

a. 手卷長度達20至50公尺,極不易捲齊、鬆緊不易適當、裡外不易一致。
b. 若只攤開展出局部,展開處與左右捲起的部分,張力變化不同,最易受損。
c. 若將窄而長的畫面全部展出,易起波浪不平,很難恢復平整原貌。

(7) 光線的問題:

展覽期間,燈光或自然光線超過50燭光,容易傷紙傷色。而且展覽場所較難禁止攝影訪問的強烈燈光,因此對古畫均是一種傷害。

華海燕女士目前旅居國外,是一位文物修復專家,在德國有一個文物維修工作室,工作範圍包括修復古籍、鉛筆畫、羊皮、版畫、水彩畫……等,她也常在各專業雜誌發表有關修複方面的論文,都獲得相當的重視。

今年的一月九日,回台途中,在機上讀了久違的台灣本土報紙,才知道台灣當地為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國寶藏品是否赴美乙事,鬧得不可開交。身為一位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文物修復專家,她感慨國內修復專業人才的短缺,以及對文物保存知識的不足,這些都將是造成文物保存不利的因素。

此次她以故宮國寶對外借展乙事為出發,進而對修復保存古書畫應有的基本態度與認知,作了一些重點的提醒。(註:有關華海燕女士學習修復的過程、工作態度及經驗,在專訪中,另有深入的報導)

一月九日,乘坐華航,在白雲中,讀著久違了的台灣本地報紙,才知道白雲下的寶島正為故宮國寶赴美展出之事鬧得不可開交。

本打算演講後四處走走,一下飛機,這個奢望就成了泡影。每天忙得頭昏,直到最後幾分鐘還接到慈濟張小姐的電話,話後才匆忙趕往桃園機場。若干小時後,飛機降落,雪花飄飄,一陣驚冷,不知何處是夢境?是「紅塵滾滾,人才濟濟」的台北,還是這「嚴寒」的法蘭克福?

一月十五、十六日,承蒙中央圖書館邀請,在總館及分館各作一場演講及座談會。演講題目為「文獻、圖書大量修復之現況」及「古書畫單張之修復」。參加者非常踴躍,多為各圖書館現職工作者。他們對題目此非常有興趣,提出許多問題,事後亦多來信或來電邀請實地參觀他們圖書館內豐富的特藏書,但其一些狀況甚危,令人憂心。可惜時間不足,不能一一拜訪,請各位原諒。

這次下定決心,從ㄅㄆㄇㄈ起,從頭再學起中文,著手學中文打字,這樣就可以寫一些短稿,向各位報告。在下演講時,看到這麼多有心人士不停地記筆記,甚是感動。其中有幾位還捧場三次。大家共同的心聲由法定審評專家是,希望政府即刻著手訂定一個長遠的修復人才培訓計劃,在台北成立一個設備齊全的「圖書、文獻修復中心」來替各圖書館修復危損文物,否則文物修復工作將日趨困難、嚴重。尤其本島氣候高溫、高濕、嚴重的空氣污染,對保護文物極為不利。這次故宮事件也暴露出台灣五十年來沒有妥善的文化資產法、沒有培養修復人員的大問題。中央圖書館從事善本書修復的二位七十、八十幾歲的老先生,其職位還是臨時工。二位老先生非常好學,是忠實的聽眾。在下二年前在故宮演講,他們也在場。

展覽品外借經驗


1. 合約:訂定外借展出保險合約除一般性國際展覽項目外,需包括戰爭、天災、人  

禍、暴力等額外項目。


2. 意外事件:再有周詳的展覽計劃,都有預想不到的意外事件發生,價值連城的國寶更是意外不起,無法補償。非不得已,不借為上。

3. 專業人員有限:國外展覽館是否有足夠人員具有豐富維護中國藝術品的經驗,在忙亂之中,同時可驗收照顧借展文物,並應付緊急意外事件?每張書畫掛軸、手卷應由我方專家親自捲掛裝箱才較妥當。

4. 溫濕調節器功能有限:超過機器預計控制的範圍就不能很快的自動調整,來應付短時間內突然的變化,例如:日間參觀人過多,帶有過多的濕氣,晚間溫濕度驟然下降,機器是否能夠即時調適;機器常有故障,如停電等因素。所以借展前需有詳細的討論。

5. 與新環境取得平衡:如果古畫對外借展時,站數過多、展期密集、氣候變化太大,會使古畫沒有足夠的時間作自我調整,而難與新環境取得平衡。

6. 運輸安全:國際間運輸藝術品防震的箱子都是針對西方的油畫(表面無剝落者)與水彩畫(已裝入玻璃畫框,背有封條及館印),並非適合已有多處損傷的千年古畫。何況路途遙遠,經歷不同氣候、多次開裝大小箱、人工搬運、上下貨車,震動文物。飛行中,飛機顛簸若遇亂流,局面重大變化,易造成撕扯破損,故裝箱方法要特別請教包裝專家。

7. 檢驗之紀錄:
a. 由我方人員親作筆記,而非單由借方執行。
b. 如果古畫已有明顯多處橫裂及破洞,任誰都無法一一數清,展出以後亦難以對證。不明顯處,亦無法每張畫使用顯微鏡每一平方公尺作詳細檢查。故借出前至少對古畫的情況作細部攝影紀錄,以便和展覽後的情況作一比較。
c. 借出前及返館後對證紀錄難以執行:只有明顯損傷,可以肉眼查出,其餘不明顯處,需長時間觀察,短期間內無法證明,如:纖維內部因劇烈物理變化而引起的傷害。故上述各點所提及之預防方法,甚為重要。
d. 外借如為多館展出,前後館交接時必須做詳細的變化紀錄作為將來賠償責任劃分的依據。

8. 攝影燈光:展覽期間,燈光如果超過50燭光,容易傷紙傷色。而且展覽場所較難禁止攝影訪問的強烈燈光,因此對古畫均是一種傷害。故我方人員應儘量提供傳播媒體有關外借古畫之視聽資料,以減少攝影燈光對古畫的傷害。

9. 善後問題:下列為賠償以外較難處理的事:
a. 除非有明顯損傷、足夠證明(依據、雙方紀錄),再請由法定審評專家堤出評斷書,才可提出保險賠償。賠償額如依據受損程度及價值降低的百分比計算,這些判斷數據都會增加糾紛,費時亦費力,最後還是走上法庭。
b. 若畫面上重要的部分剝落或破斷,則此畫的精神將全部破壞。不能彌補。
c. 修復費用昂貴,且需較長時間。
d. 千年古畫已經過多次揭裱修復,再行手術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故宮博物院修復師的職位也只不過是技士。這樣的情況如何能鼓勵年輕人投入此任重道遠的行業,埋頭學上十年?「顏回」再生也難同意這種待遇。

一月十七日承蒙教育部長郭先生在百忙之中撥冗接見。部長先生為故宮之事憂心忡忡,在下面呈「中國古畫破損重要因素」及「展覽品外界經驗」二篇報告。部長先生和藹可親,很仔細地討論了報告的內容。同時,在下並呈上「台灣基礎文物修復人員」培訓計劃書一份,請部長先生鑑察。以下就是這二篇報告中的提要,也請各位指教。

華海燕 1996年2月15日 德國曼漢姆市


HICA

修復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