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殘文物的妙手華陀 華海燕
- 精心化解時間的酷刑 要為文物闢永生活泉 -




                       


HICA

新聞剪報

  民生報 文化新聞 1993 年九月五日


                               

賴素鈴

「世界各博物館,幾乎 60% 的畫是生病的。」華海燕以疾病為比喻:「人生病,有時可不藥可癒,而文物生病只有越病越重。」如何減輕文物受傷害的程度,甚至能「痊癒」?是全世界所有文物修復專家奮鬥的標的,可惜人力有限並不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失敗」是文物修復者每天都可能面臨的難題。


「『謙虛』也是必備的情操,幾乎屢試不爽,每當我稍覺得意,下一秒鐘就發現自己搞砸了。」謙虛是正確的態度,華海燕說:「最錯誤的態度就是妄想文物經由修復之後就永不再生病,每一次修復,都要為往後可能出現更好的方法而頂留還原餘地。」


在文物修復史上,有許多前車之鑑,二十年前英國圖書館界流行以護貝解決書簡殘破的問題,這種高熱膠合的方式,幾乎杜絕了往後再作其他再改善的可能;普遍使用的透明膠帶,也滋生許多問題,當時日一久膠帶中的軟化劑滲入紙中,反成為紙的殺手。而中國傳統繪畫上明礬的習慣,或求快而漂白畫作,都造成字畫的重大傷害,不當使用裱褙材料、繪畫材料造成侵蝕,也常是字畫損害的元凶。


原本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研讀美術史,華海燕有次返台時因家中字畫生霉,經裱褙店漂白後成為灰色調,而激發她對字畫修復的好奇,並進而深入鑽研,如今她除了為曼漢市立美術館擔任修復主任,並成立個人工作室,規模及設備在歐洲少有出其右,主要的修護項目除東方字畫外,也包括西方古書畫、地圖等各種紙品文物。


動輒經手價值不菲的文物,華海燕指出,文物修復是壓力很大的工作,也是寂寞的工作,不斷接受挑戰與克服失敗;而猶如文物修護需具有長遠眼光,為將來更好的修復預留餘地,華海燕也著眼到文物修護未來整體環境的發展。


每年華海燕都至少返台一次,為她心目中的基金會催生,期望藉由企業贊助的管道,培育國內的文物修復人才,建立訓練、任用體系,使這塊園地能累積資源與成果;今年更偕同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修護院負責人夏克女士同來,於故宮博物院等地演講,一再的呼籲只為提醒國人,這塊難以被注意的、冷門的領域,卻是所有文物永生的活泉。

嬌小秀麗的華海燕,說話時會讓人不禁注意到她的雙手,像孩子般小巧細緻的手,卻曾撫慰過多少文物的病痛,重新賦予它們清爽的新生命,這個來自東方的文物醫生,擁有歐洲最大的私人文物修復工作室,而對台灣這塊生斯長斯的母土,她更懷有倡勵培育字畫修護人才的抱負。